如果说,大学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那么,未来支撑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之一则是世界一流大学。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凡是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多的国家,其创新的能力就高、创新的速度就快、创新的可持续性就久。
去年,我参加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到美国耶鲁大学访问,美方的一位教授请我们做了一个问卷,题目是:“你所在的大学到2010年时,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代表团中30%的校长认为届时没问题,70%的校长觉得还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我在70%之中,因为浙江大学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课题。中国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必定与区域和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只有站到我国飞速前进的大船前沿,才能切实地驶向世界高等教育的前列。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凡是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多的国家,其创新的能力就高、创新的速度就快、创新的可持续性就久。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耶鲁大学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今天,耶鲁学生来自全世界110多个国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br>
资料照片
在美国访问,我深感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关注。美国同行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很快。我也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和实力。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给我国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条件和科研水平正迅速得到改观。以浙大为例,2004年浙大发表的SCI论文已经达到1900余篇,这一数量已经接近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的水平,而五年前浙大每年只有400多篇SCI论文。当然,世界一流大学并不仅仅拥有SCI论文,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态势和实力。中国的大学,越早并越多地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对中国尽早成为创新型国家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也是时代的召唤。
以专业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培养杰出的领导创新的人才,浙大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中也以造就领导创新的人才为己任。浙大要培养的人才有三类:党政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和企业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他们肩负着领导创新、研究创新和实施创新的重任。他们是国家急需的人才。浙大已经确立了比较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要树立大志。
中国的大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转变观念。过去我们是以专业为本,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今后应该转向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所以,我们要把通识教育和以人为本结合起来,一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二、三年级进行专业教育,四年级进行交叉复合。要鼓励学科交叉性人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科交叉性类人才在创新方面具有优势。除了改造教学,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要允许学生转专业,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和进度。要提倡学生在大海里游泳,而不是在水池里游泳。浙江大学已经在这个方向进行了许多探索,如我校于2000年成立的竺可桢学院,坚持从以专业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我校进行的学分制和四学期制改革,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此外,我校还促进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向交叉学科培养模式转变,形成了“Computer+X”等独特教育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研究型大学还应该提倡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与众不同在于它能通过教学与研究两个方面的交融培育学生。强大的科研对本科生培养会有巨大的贡献。研究型大学科研规模的增加,不仅不会削弱本科教育,相反还会增强本科教育。一个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师,也许他很尽心尽职,但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别人的东西。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教师没有第一手的、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他的教学内容就会大大落后于科技前沿。浙大有一大批既从事教学又善于科研的教授,他们位于学科前沿,驾驭知识的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创造知识,十分难得!第二,没有科研实践的教师,很难传授学生科技创新的经验,这是课本中没有的东西。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更强调“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参与导师的科研。经历科研严谨的过程训练,能让学生直接体会什么是“求是”、“创新”,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去学知识和提炼知识,也就是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这是一种更加生动、也更有效率的学习。只有做到高效性学习、交叉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是知识分割还是知识会聚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发现科技创新总是与知识的会聚和知识的交流密切相联。一切产生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的创造性活动均伴随它们而发生。这是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孕育创新的极为重要的源泉。我国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成创新型国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知识的会聚与交流中寻找突破。大学尤其是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正是各种知识会聚与交流的重要场所,而推动知识的会聚与交流,也是研究型大学优势与潜能所在。
长期以来,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知识分割与封闭的障碍,它们既困住了大学创新的手脚,又堵塞了社会创新的途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改革,突破这些阻碍,推动知识的会聚与交流,激发创新的活力。近年来,浙大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以学科交叉促进不同专业的知识交流。学科的建设应该按照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要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我校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围绕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等重点领域凝练学科方向,组建了一批交叉研究中心和“信息与控制”等13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并已经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方面显现出优势和活力。在我校精心组织的西湖科技论坛上,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通过会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