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学校之间、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办学水平没有明显差距,学校之间比特色,择校现象不复存在,在厦门市思明区——区域均衡成了教育特色。
郭雪艳是跟随父母打工来到厦门的,现已在东浦小学安心就读。在厦门思明区,有一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接受着与当地孩子一样的教育。逸夫中学就是其中一所主要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学校,政府对这所学校与其他所有学校一样,做到了编制一样、招聘教师的条件一样、教师的待遇一样、生均公用经费一样、经费投入一样。
在思明区,记者了解到,在通过福建省“双高普九”验收以后,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资源合理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和督导评估三方面拓展工作思路,从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全区公办学校之间、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已无明显差距,择校现象已不存在。全区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合格、特长、和谐”的均衡向“优质、特色、均衡”的更高水平迈进。
合格与标准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基
公园小学,原来是一所老城区的学校,现在经过易地置换,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思明区通过了福建省首批“双高普九”验收。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强,进城务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民办学校条件参差不齐等。走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子,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教育的普及,思明区委、区政府实施了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办合格学校,培养合格学生;发展学校和区域教育特色,凸显学生个性特长;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高水平、高质量走向均衡”成为全区教育发展的目标。
均衡首先应该做到各学校之间在设施设备方面的基本均衡,本着这样的认识,思明区开始了改善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的努力:一是结合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根据城市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学校的改扩建或易地置换,撤并了6所基础较差、规模较小、效益较低的学校,新建了8所起点高、规模大的新学校,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整,做到了学校布局与生源分布相适应,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扩充。二是努力实现办学设施标准化,投入向一般学校倾斜。2004年,全区预算内拨款39298万元,同比增长14.6%,教育拨款占区级财政支出比例的30.19%,保证了教育投入。近两年来,全区有31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所有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都基本达到了省级一类标准。先后通过了“学校图书馆建设达标区”和“普通教育实验教学普及区”的省级验收,实现了办学设施的标准化。三是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近3年,全区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已达4180万元,实现了“校校通”、“政校通”、“家校通”。目前,小学生的机生比为14誜9,中学生的机生比达到了1誜5.4,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了学校的每一个班级。
教育信息、教改成果和名师名校资源全区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共享。
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如何,是决定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思明区,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合理配备每一所学校的校长同等重要。除了对全体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与研讨活动外,还实行了教师的对口支援与调配交流制度。如该区的省示范小学演武小学与一般学校演武第二小学实行了学校对口支援,两校互派优秀骨干教师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挂职交流,以达到优质学校全面带动一般学校的目的;除了对口支援,全区还实行教师轮换制度,统一调配、定期交流,校长也实行了交流、转岗制度。交流与调配、轮岗与转岗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校长与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为区域教育均衡提供了保障。
发展特色,关注弱势为教育均衡发展添彩
均衡并不意味着办学的整齐划一。在思明区,在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相对优化的基础上,特色发展成了区域均衡的追求之一。提倡和鼓励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形成教育的品牌,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在思明,教育局的领导说起每一所学校的特色都如数家珍:金鸡亭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华侨中学的创新教育、外国语附小的和谐教育、第二实验小学及滨东小学的艺术教育……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教学成了教育均衡发展的亮点。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贫困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特殊教育、民办学校的发展是思明区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时刻关注的,他们认为不重视这些弱势群体,就不能实现均衡的和谐发展。
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读书,思明区建立了扶贫助困的长效机制。凡户口在辖区内的低保家庭子女以及外来务工贫困家庭的子女,按就学高低,政府每年提供400元到3500元不等的资助。残疾人口的入学受到了重视,所有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全部实行了杂费、代办费、午餐费的全额财政补助,每名学生还享受每年150元的交通补助。目前,全区7-15岁残疾人口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对民办学校,本着“鼓励、扶持、引导、管理”原则,进行扶持和管理。2000年-2005年区财政共拨出439万元用于扶持15所民办学校。在扶的同时,也着眼于管,区里建立了民办学校办学保证金制度和年检制度,制订了民办学校的基本设置标准和督导评估方案,实施了评估定级制度,并向社会公布。民办学校的教研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了业务部门统一管理,并实行与公办学校同步质量监控。这些措施保证了民办教育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督导评估制度为教育均衡发展护航
为了保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思明区建起了一系列规范的督导评估制度。如对“双高普九”实行年审制。年审从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五个方面对全区基础教育进行年度自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对策,它作为督政的一个手段,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他们还对学校进行分类、分层的不同类别、不同水平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全区推行了“把文明学校评估与素质教育评估合一,综合督导评估与等级学校评估整合”的评估模式,建立了每3年对全部区属学校进行一轮综合性督导评估的制度,监督保障推进学校办学质量逐步提高。建立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区里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