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高等教育改革


沈阳职教发展依托产业振兴

(2005-10-09 00:00:00) 来自: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


曾经拥有百万技术工人的老工业基地沈阳,素有“技工之都”的美誉。然而当国有企业最不景气的时候,技工下岗,职校关门再加上人才流失,沈阳的技工人数下降了一半以上。

近几年,随着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沈阳又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技工荒。

从“培养过剩”到“供不应求”,承担着技工培养任务的沈阳市职业教育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现在它必须寻找自己的出路。

职教脱离企业是无本之木

“是发动机电控系统出了故障。”王方强语气坚定地给面前这辆桑塔纳2000作出“诊断”。作为汽车电子技术与控制专业的三年级学生,现在他可以熟练地对实训基地里所有15辆轿车进行基本的检测和维修。

不久前,这位来自鞍山农村的小伙子还在为没能考入重点大学耿耿于怀。现在,王方强挺满足,虽然还有半年才毕业,他已经确定自己将留在省城沈阳工作,另外还有一份不亚于本科毕业生的薪水。

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铁告诉记者,过去沈阳市中职教育格局是小而全,多而空,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出路,学生就业难,再加上经济不景气,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如今,随着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沈阳市提出要整合中职教育资源,依托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现代服务等支柱行业,打造6所万人以上规模的重点职业学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走出校门,寻求与企业建立合作。“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建立什么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校长任级三一语道出了中职学校的办学之道。

2005年初,沈阳市100多所职业学校与300多家企业对接,签订了424个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培训人数达9000多人。由于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通常能在3个月~6个月之内顶岗工作,用人单位往往向学校提前预订。据统计,2004年沈阳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14%。

企业发展离不开职教

事实上,在沈阳出现的大规模校企合作现象并不是职业学校的一厢情愿,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意识到,推进职业教育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今年年初以来,沈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幅始终居于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一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沈阳人才市场7月份的统计中,中级以上车工需要657人,求职的只有182人;数控机床操作需要124人,求职的只有36人;中级以上铣工需要351人,求职者121人。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沈阳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刘世龙向记者感叹。2003年,面对全国各地雪片般的订货单,数控机床公司提出“提速上量”,可身为人力资源主管的刘世龙却找不齐足够的技工。从职业学校搜罗了200多名学生之后,刘世龙无奈之下招了一批来自农村的“临时工”。刘世龙很快发现,由于数控机床的操作涉及到专业知识和数学基础,这些“临时工”经过短期培训也没法胜任。

人才的制约让企业错过了发展契机,刘世龙痛定思痛,开始与职业学校联手。他认为,学生通过在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不仅缩短了培训时间,而且更能适应未来新技术的革新。

一项对辽宁职教生的调查显示80%来自农村,急需政策帮扶

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何晓淳认为,当前相对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要小得多。比如在扶持特困学生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都有政策,惟独职业教育没有。

而事实上,职业教育的对象却是一个最需要投入的群体。今年,辽宁省教育厅向全省1600多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发放问卷,结果发现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科级以上干部子女,学生80%来自农村,20%以上来自特困家庭,其中不乏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

何晓淳指出,加强职业教育投入必须做好资源整合。他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比如农村职业教育中心,教育、劳动、农业、卫生等部门都在管,结果各自为政,谁都成不了规模。而投入上又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部门在所属职校并入教育口之后就不闻不问,殊不知职业教育还是在为本行业服务。

“行业不发展,职业教育也发展不了;行业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跟得上。”何晓淳认为,发展职业教育不光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关乎到各行各业。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