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辩证法,体现在学校工作上就是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的本质、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它既包含高校要发展,也包含高校为什么要发展和怎么发展等,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入思考高校工作全局为什么必须由科学发展观统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校改革发展中。<br>
学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要把握重点发展速度和速率,确保发展可持续性<br>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高等学校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高校工作只有抓住机会发展,才是解决高校所有问题的关键。在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质是实现学校更好地发展,其根本着眼点要用新的发展思路来审视高校发展,更新和充实高校发展的内涵。<br>
应该看到,经过世纪之交政府、社会和学校自身共同的努力,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就辽宁省来讲,2004年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62。6万,比扩招前1998年增长了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9。3 %,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绝大多数高校在高等教育这种大发展的前提下也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点上。主要表现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整体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意义非常重大,其影响深远。各高校在这段时间内实现了如此巨大的历史性跨越,不可能不出一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比如,办学经费紧张,投入不足,与发展规模很不适应;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突出;忽视客观条件,目标定位过高等。因此在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有没有发展和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更好的发展问题,是要重点把握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速度和速率,要调整好学校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坚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改革成果,调整发展思路,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潜心研究学校改革发展中新矛盾和困难中蕴涵的新机遇,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发挥已有优势,深入发掘潜在优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br>
学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的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br>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高等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坚持"两个为本"。即: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br>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调动、利用、发挥学校各种教育与管理服务资源,为学生服务。各项工作都应该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来展开。归根到底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育人为本应当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要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充分地信任学生,最广泛地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着眼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和知识的奴隶。<br>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办好高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在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具体反映。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完成一流的科研成果。一个高等院校能否办好,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短期内学生规模快速扩大引起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生比结构失调,拔尖人才匮乏等问题是在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既是一种内涵上的发展,也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一所高校的生命力就可能枯竭,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br>
学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上,就是把学校的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连续的过程,就是在高校中体现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br>
1. 树立全面观点,统筹兼顾抓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在高校,首先是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具体来说,一是要统筹学校的物质要素(硬件)和非物质要素(软件)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把买了多少地,盖了多少房看作是发展,更应该把培养了多少教学大师、拔尖人才,改革了什么样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了什么样的良好作风等也看作是发展。二是统筹学校的中心工作和经常性工作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教书能够育人、管理也育人、服务也育人,在学校工作布局上既要突出中心,又要统筹兼顾,更要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擎肘。三是统筹重点学科、专业与非重点学科、专业的发展。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只要高水平的学科,才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培养一流的人才。所以必须抓好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发挥其带动作用。但高校多类学科、专业都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各个学科、专业之间是互为依托、互相支撑的。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统筹考虑,合理发展。四是在人才培养上统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错误倾向,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