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指将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改善教学手段,强化素质教育,提高管理效率,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大众化,教育管理、决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实现教育强省目标的基础,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br>
为全面推动辽宁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振兴辽宁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方针<br>
辽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是:统筹规划,需求推动,稳步实施,提高质量。统筹规划,就是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跟踪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规划和管理提出具体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建设方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优势,开发信息资源库,避免盲目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br>
需求推动,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的推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根据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情况和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层次,分地区地推进。<br>
稳步实施,就是要紧密结合教育的需求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论证,点面结合,逐步将成熟的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br>
提高质量,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监督;切实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br>
二、发展目标<br>
近三年目标:到2002年,基本建成由主干网,城域网和校园网三级架构构成的辽宁教育信息网;初步建立以辽宁教育信息网、卫星电视教育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具有辽宁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一支教育信息化骨干队伍,培养一批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线师资队伍;一部分高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立不同类型的远程教育示范点;基本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辽宁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br>
中远期目标:到2010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构筑开放的学习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能够满足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教育信息化体系。<br>
三、主要任务<br>
1. 建设辽宁教育信息网<br>
辽宁教育信息网就是以辽宁省教委综合业务楼为省级教育信息网网络中心,以辽宁省教委直属单位为省本级网络成员,通过先进的互连网技术建立一个覆盖各市教委、省内各高等学校、部分中小学的计算机网络,以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2000年上半年要实现主干网联通。<br>
市教委要建立与省教育信息网互联的市级教育信息网。市级教育信息网除连接本委各业务处室外,还要覆盖市教委所属的各有关单位,市级网络要能够提供各种网络接入服务,以方便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市内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入网。2000年底,各市要实现城域网联通。<br>
普通高等学校要在2002年前建成校园网。普通高等学校的校园网应首先建设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和多媒体资料阅览室,逐步建设以主要行政处室为核心的办公网和以图书管理为核心的图书馆网。各普通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网络,逐步扩大校园网的覆盖面。<br>
其他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逐步建设校园网,与辽宁教育信息网连接,实现资源共享。<br>
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要以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资料阅览室为重点,逐步开展校长办公和课件制作等系统的建设。3~5年内要基本普及中小学校园网。<br>
2. 开发教育信息资源<br>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要以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为重点,逐步建设教职工数据库、学生数据库、图书资源数据库、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据库,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促进校际间相互联合,实现教学课件的交换和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中小学校要继续完善教职工数据库、学校基本情况数据库,为我省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发展提供详实的决策依据;要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库,通过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等途径,充实多媒体资料阅览室,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软件和课件,逐步丰富网上教学资源。<br>
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关系教育宏观科学决策的学校师资情况、学校学生情况、学校办学条件情况为基础,结合数据库建设,开发教育管理、决策分析软件,并与办公自动化相结合,以构成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数据信息。同时,提供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文件查询服务。<br>
省教育信息网网络中心要逐步开发覆盖全省高中等学校的图书资料检索系统、师资科研信息系统、毕业生供需信息系统、招生考试咨询辅助系统、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系统、中小学校基本情况信息系统等大型管理信息系统;要逐步开发、优选、存储优秀的教学软件和课件,3~5年内基本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为全社会提供较为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br>
3. 建设信息化队伍<br>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至少要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计算机教学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每一所中小学校要有3~8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化教育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在今后的3~5年内要基本完成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要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和操作的 培训,以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管理水平;高等学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信息化技能。<br>
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要增设以计算机教学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必修课程,普及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网络知识与操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与制作等知识,并辅之以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的课程设计,使我省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能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br>
4.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br>
初步建成以辽宁教育信息网、卫星传输系统和有线电视网三网合一的现代教育网,覆盖全省大、中、小学和各层次教育系统,并逐步达到具有连接到大中城市居民家庭的能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的办学机制。<br>
高等学校和广播电视大学要充分发挥各自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上的综合优势,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发挥办学潜力,扩大招生规模,实现校际间的课程互选。积极开展远程学历教育试点。<br>
建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校,开展远程师资培训,扩大中小学间的相互交流,为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学质量创造条件。<br>
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 辽宁省教委成立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审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方案、实施步骤,考核省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的工作。<br>
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教委计划建设处;具体工作由省教委教育信息中心负责。办公室负责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标准、管理办法、评比验收条件;审批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和培训基地;审定中小学信息化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规范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方案;考核各市和高等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监察等教育信息化的日常工作。
各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参照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br>
每年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将召开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当年的教育信息化推广工作,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研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br>
2. 要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br>
辽宁教育信息网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的软硬件设备的购置要报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审定。<br>
3. 依托省教委教育信息中心、省电化教育馆、省广播电视大学、省教育学院、省内部分普通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建设省级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开发中心,争取建成国家级软件开发基地。
定期举办辽宁省教育教学软件课件制作大赛,鼓励广大师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辽宁教育信息网上的资源。<br>
省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国内外教育教学软件和课件进行评估,选择优秀软件列入推荐目录,供中小学选用,从而促进软件市场的规范,为优秀软件的发展创造环境。<br>
4. 设立2~4个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负责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计算机教学人员和信息化骨干教师的培训;各级教师进修院校负责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师范院校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在校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市教委要加强对在职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高等学校要开展对在岗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普及。<br>
对中小学教师要实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等级证书制度,使之与职务评聘挂钩,与骨干教师选评挂钩。计算机课程争取在2001年列入初高中阶段教育的必修课,并逐步作为中考、会考的学科之一。<br>
省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组织力量对各级各类培训的大纲和教材进行统一规划,分别编定,使之互相衔接,相辅相承。<br>
5.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三年内,省政府每年投入500万元,重点用于建设教育信息网主干网,鼓励优秀教学软件和课件的制作,资助部分农村和偏远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各级政府也要相应地设立信息化专项配套资金。要依靠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信息化建设。允许采用学生上机少量收费的办法,补偿不足绎费。<br>
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培养信息化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信息化和信息安全提供保障的前提;是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力量。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全社会要统一认识,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认真实施,努力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