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高等教育改革


对政治课教学的认识

(2005-08-31 00:00:00) 来自:光明日报/计卫舸


  如何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的转化表现为两次飞跃:即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就是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这是一个由社会发展需要向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过程,这是第一次飞跃。所谓外化,就是将大学生产生的新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并且变为行为习惯,这是第二次飞跃。只有完成这两次飞跃,才是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职能是为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格服务,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其实质就是促使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思想社会化,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社会化,心理素质社会化等。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理论教育,实质就在于引导大学生掌握和接受社会的主体文化,促进大学生正确地实现社会化,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他们建设和改造社会的作用,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理论课教学在解决其基本矛盾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自我同一规律等。

  社会适应规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不应当以昨天的发展为目标,而应以明天的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当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保证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更稳步地发展。这样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内容,既适应今天的社会,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利于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要素协同规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诸要素在空间上保持一致性,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教学的“三体”(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协同,才能坚持教育的本质,才能产生教育合力,将“三体”协调一致,才能产生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实效。

  过程充足规律,是指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充分满足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过程的需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必须具备知、情、意、行四个条件。教师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要“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培养和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自我同一规律,是指教育者依据自我意识的矛盾同一性,充分调动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动性,实现教育目的的规律。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和同一。着力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教育的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要求,强化自我激励,提高自控能力,确立正确的自我发展方向,提高自我发展的速度。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