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高等教育改革


市场是人才的试金石

(2005-08-27 00:00:00) 来自:辽宁日报/张莉莉


     又是一年毕业时,又是一年求职时。<br>
   如果说,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一时之间还无法适应就业从“天上”掉落“人间”的剧变,那么,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由精英就业阶段向大众化就业阶段的转变,就业市场化也一步步地被大学生们所接受。<br>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如何在市场中寻找择业创业机会?答案只有一个,市场。市场是人才的试金石。从毕业分配到走向市场<br>
   李志是七九级大学生,1983年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回老家盘锦工作,儿子小萌2004年毕业于沈阳某高校中文系。从2003年10月李志就开始为儿子的工作四处奔波,最后在老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工作,户口也落在了沈阳。回想一年来的求职经历,父子俩都有感慨。儿子说,要是回到父亲那个时代,国家包分配,找工作也不至于这么难;而父亲的看法却是,当时国家要是不包分配,他就能在沈阳落户,现在孩子求职也不至于这么折腾了。<br>
   两代大学生,毕业后却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就业体制。<br>
   “服从国家分配”是当时老一代大学生毕业时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毕业分配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也浮出了水面,尽管刚开始的“双向选择”多多少少还带着计划时代的痕迹,但毕竟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十多年过去,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完善,在经历了毕业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我国的毕业生就业体制终于与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无缝对接。<br>
   以人才市场为平台,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目前已成为各级人事部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重要渠道,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也成了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途径。<br>
   据统计,目前,我省各级人才市场求职择业的主体70%以上是应、往届毕业生。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人才中心组建10年来,为社会提供了50多万个就业岗位,帮助15万人实现了就业,其中毕业生就业比例占60%以上。他们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人才招聘、就业指导、人事代理等服务,积极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特别是今年6月18日,全国首家区域性毕业生人才市场中国东北毕业生人才市场在沈阳成立,更为大学生架起了一座走向社会的重要的桥梁。简历不能证明能力<br>
   曾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大学生,如今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面对找工作,许多大学生感慨:怎一个难字了得!

   “唉,现在找工作太难了!”<br>
   “就这种待遇,我才不去呢。”<br>
   这是本月初记者在一次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听到的声音。<br>
   像这种抱怨其实在很多招聘会上都可以听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大学生们奋力突围,试图挤出一条狭缝。然而他们在抱怨的时候,不知道是否冷静地想过:真正阻碍自己就业的究竟是工作职位太少,还是因为自己放不下架子?

   采访中,记者看到,当前,不少地方通过举办大学生人才交流会、供需见面会等方法,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更多接触,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的还千方百计为大学生搜集信息、提供就业指导。但作为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特点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息息相关。与广大毕业生满怀希望地四处投简历相比,一些招聘单位却对厚厚的简历颇为冷淡,他们更看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能力。<br>
   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虽然简历上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要,但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他们希望大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对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大学生特别欢迎。但现在不少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面比较窄、实践能力不强,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最好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就业的主动性。<br>
   8月7日,两名在省首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人才招聘会上现场签约的毕业生向记者透露,之所以能这么顺利地找到满意的工作,与他们平时就刻意锻炼工作能力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简历上并没有记载多少荣誉证书,也没有记录是学生干部,但共同的一点是,这两名毕业生都利用假期在一些单位做过兼职工作。<br>
   与这两名学生相反,一些前来求职的学生向记者诉苦,虽然自己在校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都非常优秀,但很多用人单位要求他们有与工作相关的实践经验,这点往往成为求职道路上的绊脚石。<br>
   沈阳人才市场管委会主任孟庆伟的解释是,从大学生就业的特征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就业,而不是一味坚持到自己需要的地方就业。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市场化就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的口号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现在大学生的目标是“到大城市去、到大机关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如果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行情,眼睛只盯住市场一角而看不见广阔的市场,必然会到处碰壁。<br>
   今年我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全省高校毕业生达1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65万人。<br>
   这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如果大学毕业生还抱着精英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寻找工作,将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择业挫折。现在,社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大众化,而精英岗位将被少数有经验、有能力的社会精英和大学精英所占有。因此,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力去获得精英岗位将是以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br>
   值得欣慰的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了就业竞争的残酷之后,很多大学生已经调整了自身的心理期望值,更清楚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对于自己将来的设计也更为理智。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想一步登天,不想一味追求大企业,很多时候小企业更能让我有发挥的天地。”“现在找工作主要是看自己能在这个工作中学到什么,能知道自己将来到底想干什么,这就够了。”<br>
   与此同时,省政府也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70条政策,其中包括取消接收单位对专科生的各种限制、鼓励学生到农村和非国有制企业就业、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派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等。省里出台了政策,各市县也结合具体情况出台了相应的细则。抚顺市每年在大学生毕业阶段,都由人事局牵头,组成招聘团到各地招聘所需人才。自2002年以来,抚顺每年引进本科以上的毕业生都在350人左右。<br>
   如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唱响了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的主旋律。目前已有7381名迈出校门的大学生走向农村,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主任助理等,成为适应发展的“领导人”、应用科技的“明白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实施两年来,也成了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成长和锻炼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又将有518名大学生踏上新的征程,到辽西北实现自己的创业梦。&nbsp;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