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高等教育改革


梳理与挖掘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读《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

(2005-07-20 00:00:00) 来自:中国教育报/张乐岭


   对于已经加入WTO且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来说,系统地梳理和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思想的资源,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理论,制定全球化时代中国自己的发展战略与策略,这是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十分关切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徐艳玲教授等撰著的《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一书,正是这样一部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理论研究的力作。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及其后来继承、捍卫者的全球化认识和回应为主线,从历史到现实,从深度到广度,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分析,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自己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首先要找到着力点,这就是全球化究竟是什么?鉴于在全球化问题上笼罩着种种认识迷雾,作者在一开始,就在全面考察和系统评述全球化论争的基础上,确立了一种新的认知坐标,从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向度进一步揭示了全球化的意蕴,并阐述了全球化与国际化、一体化、现代化等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接着,作者在全面考察和系统评述全球化本质论争的基础上,动态地揭示了全球化的本质。认为历史上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当下的全球化是不同制度文明竞争和博弈的多元全球化,未来的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导航的全球化;并区分了几种不同性质的全球化,即西方所鼓噪的全球化与作为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主动的全球化与被动的全球化、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然后,作者从全面考察和系统述评全球化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分野中,揭示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者把全球化的未来,寄托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上,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将越来越无能为力,代之而起的将是社会主义全球化的新曙光。

  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问题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指向。为此作者全面考察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全球化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系统梳理了从马恩的“世界历史理论”到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和独立自主理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了产生这些理论的时代背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从而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同时,作者将重点聚焦于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奠基、形成和新发展上。第一,作者阐释了毛泽东全球化思想遗产的基本内容和鲜明、突出的特征,并揭示出毛泽东为我们留下的关于全球化的思想遗产是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奠基。第二,作者阐述了邓小平的全球化理论视野和全球化应对观,并进一步揭示出邓小平的全球化视野是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形成的标志。第三,作者全面考察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全球化的理论思考和应对全球化的方略,并进一步揭示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新发展。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全球化理论思考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提出了中国自己的全球化理论体系的框架,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理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生长点”,是作者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该书的提炼和升华部分。作者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层面上进行了分析。在历史层面上,全球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生长点有着紧密的关联。为此,作者深刻阐明了第一轮全球化浪潮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二轮全球化浪潮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第三轮全球化浪潮与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诞生的关系。在现实层面上,作者揭示出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遭遇的新挑战,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化对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论断的新挑战、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新挑战、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新挑战等。在未来层面上,作者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指明应在回应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新的挑战的实践中寻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生长点。这就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如何以全球化的视野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在全球化大背景中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