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由于起步较晚,评估体系和模式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和单一化,与逐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高等教育评估事业向纵深发展。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必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高教评估要多重评估主体并存,形成开放性、多向度的评估关系网络。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和办学经费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举办者、办学者的责任和利益,而且与社会、民众的利益也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要有多种力量来组织评估。大众、社会及政府其他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参与高校办学的评估,应该使评估成为全社会认可的促进、监督学校办学的有效手段,引导并支持各种评估中介组织的成立和成长,使一支以教育评估专家为主体、广泛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评估队伍尽快形成。这样可以加快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使之从具体繁琐的实际评估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从更高层次上把握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向、制订有关教育评估的政策与法规。政府既实现了当时提出开展教育评估的初衷,也使教育评估迈入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的轨道,使高校的建设、发展、提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高教评估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体系,做到各有所评、评有所得。各高校的历史起点不同,学科优势不同,所获得的政府和社会基金资助不同,使中国高等学校的性质、层次迥异,各校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手段以及达标的程度各不相同,他们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不同领域都有各自的最佳和最优。将它们纳入同一标准进行评估显然不合理。所以,我们就不能只作单向引导,只立一座山头,评估指标应从强调高等学校的“标准”一致性、相似性的取向,转为确认和鼓励高等学校的独特性、特色性。鼓励高校根据地域、经济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层次和途径,认清自己的实力和职责,以特色适应需要,以特色增强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中的“人无我有”的目标应予以积极支持和倡导。只有使高校感到评估确实能够评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声望以及存在的问题,高校才会从评估中得到裨益,才会促进高校前进和发展。
高教评估要扩大功能,增强评估的社会影响力。在高等教育评估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社会的广泛介入、政府行为的弱化、专家评估的威信提高,逐步在多方面扩大教育评估的功能,使评估不仅仅为政府决策服务,而且真正成为沟通社会与高校两者关系的桥梁,从而为高校办学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评估首先应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包括政府、社会群体以及个体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为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以期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和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些投入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以及大学是否实现了所期望的目标,只有通过评估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对于社会来说,通过评估也使得高校办学更具有透明度,在报考大学、接纳毕业生、确定捐资对象等方面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标尺。同时,评估应成为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评估结果不仅可以使大学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而且还关系到大学的社会地位与声望。它既是对大学工作的检查,也是校际间的比较与竞争,是激活大学生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高校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
我国教学评估工作总的来讲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我相信,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评估专家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和机制一定会更加科学和完善,在促进和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重任在肩
对参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专家们来说,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评估过程中没有午睡,晚上专家还要工作到12点多。但是专家们都把它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本科教学质量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专家们把从事评估工作看作是对我国本科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评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设”。被评高校是在建设的基础上迎接评估,专家组是通过评估检验来促进被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设”,在这个根本目标上,被评高校和专家组的定位应该是一致的,是“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手”关系。专家组从形象上讲,工作成效的定位应该是有“亲和力”、“威慑力”和能把握“区分度”的。
“亲和力”是让被评高校真正理解专家们是在帮助学校促进本科教学工作,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不切实际地瞎折腾,别让学校领导和师生反感。“威慑力”则必须让被评高校感到不是走过场,有压力,有差别,感到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有成效,这就要求有足够的样本量和足够的覆盖率,能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要害。“区分度”即要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准确判断高校的实际水平,反映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真实问题。
专家组的工作水平关系到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社会声誉。结论的客观性是专家组水平的体现,其中总体评价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局部问题要抓到要害,一针见血;评估过程紧张有序,忙而不乱。评估结束后,除了专家组评估结论之外,每位专家都要结合自己的考察发表意见,对高校提出希望,被评学校对此是十分看重的。要求每位专家善于捕捉信息,准确判断,要善于挖掘被评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亮点”,同时更要深刻剖析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从方法上讲,总体要求是核查指标要严,抽样检查面要宽,剖析问题要深,把握结论要准,可以说是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即“实干加巧干”,发挥专家组集体力量和智慧,分工合作相辅相成。
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本科教学工作的水平关系到数以千万计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是国家教育部门实行宏观调控的有力举措。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了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评估方法有各种选择,各有各的道理,评估专家组通过评估过程,不仅完成对被评学校评价的任务,也是为不断完善评估工作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因此,做好评估工作每位专家组成员都会感到责任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