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头戴安全帽、一身蓝工装的胡金豹,脑海里立刻跳出一句话,“好男儿志在四方”。
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的胡金豹1990年7月毕业后,甘愿选择了与黑砂铁水炉火相伴的一汽铸造厂。
对此,谁都不能理解,但胡金豹有自己的理解。“我是学铸造的,铸造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想我的选择应该是和铸造实践结合在一起。”而我国铸造的现状促使他坚定了这种选择。“我们国家在铸造的科研水平上并不落后,但我们的铸造水平却落后很多,这是我们国家在铸造科研成果转化上有欠缺。”
他的志向就是填补这个“欠缺”。10多年后他已成为卓有成效的青年铸造专家。
基层空间无限大
胡金豹刚入厂时,一汽铸造厂正处在告别生产30多年可锻铸铁件,转产球墨铸铁的关键时刻,厂里把胡金豹作为技术骨干,调到球铁熔化车间负责技术攻关。刚到车间的胡金豹就碰上了硬仗。
当时,由于铁水成分不稳定造成球铁废品率特别高。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胡金豹一边同工人师傅一起操作,一边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他每天无数次爬上20米高的加料平台观察加料,到冲天炉观察脱硫现象。炉内是1300摄氏度的铁水,胡金豹的脸被炉火的高温辐射烤爆了皮。
由于铸件品种复杂,各种铸件不能同时生产,胡金豹就白班夜班连着干。3个月后,球铁熔化材料称量系统研制成功。这个称量系统投入使用后,冲天炉熔化的稳定性提高了一个档次,铁水成分稳定了,废品率一下降低6.88%,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生产的水平。
在创造的过程中,胡金豹也发现了一个适合自己发展与创造的舞台:铸造一线是个无限大的空间,任他自由驰骋。十几年里,他始终没有离开过铸造一线,无论是当工程师、工艺员、车间主任,直至副厂长,他都始终与铁水黑砂和炉火相伴。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成为冶金铸造的一员虎将,对传统的铸造工艺进行大胆改进和创新。
在车间,他和工人一样干活、操作,每天都跟他们滚打在一起,老师傅们也毫无保留地把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于是,他的技术创新一个接一个,也丰富了他的铸造理论。
仅前10年,他就改进大小工艺200余项,其中13项突破性的改进打破了铸造厂沿用40多年的传统工艺,为企业创造了巨大效益。他开发出的“稀土铬钼锰硅”新型添加合金,是一套全新的铁水材质工艺应用理论,被中国铸造协会和国内有关材料专家誉为灰铁材质上的一场革命。
他的舞台越来越宽阔
1999年8月,厂领导把整天埋头技术工作的工程师胡金豹派到灰熔车间主持工作,这里有170名工人,是个老大难车间。从事管理工作,实现技术创新新目标,灰熔车间又成为胡金豹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灰熔车间有冲天炉、工频炉和电弧炉三大炉,炉体主要用于熔化各种成分的铁水,由于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其炉体材料使用寿命短、更换频率大,且易出现炉崩等大型事故。
胡金豹走马上任不到一个月,因工艺陈旧,这里就出现了漏炉。几十吨铁水从电炉底部向外流淌,灼热的气流夹杂着烟雾弥漫在车间上空。还没等铁水凉透,十几名熔化工便冒着80多度的高温一齐冲了上去。胡金豹被工人在炉火与钢铁面前的非凡勇气震动了。清炉开始了,胡金豹本能地冲在最前面,汗珠子从脊背上噼里啪啦地往下掉,脸被烤得爆了皮。20多吨重的大铁块像小山一样抓住了炉前的地坑,他们整整在炉前滚打了近十个小时,等清理完毕已经是夜里12点了。
这次教训让胡金豹思考一个问题:培养工人,不仅要能吃苦、能拼命,还应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他产生了一个“以技术创新带动车间进步”的念头。
胡金豹很快制订了“以技术创新带动车间进步”的工作方案,并设计了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计划。他手把手地向工人传送新技术、传播新知识,以“创新创效”为主的合理化建议、小改革活动在全车间蓬勃而起,工人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有70多项,实施的就有40项。
很快,这个车间的产量、质量等指标就实现了翻番增长,由原来全厂排名倒数第一变成各项指标都居一、二名。
铸造的特点是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灰熔车间就更艰苦。胡金豹的新目标之一就是改变铸造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灰熔车间里,他看到最多的是推铁水包的,因为铁水要浇铸到浇铸线上,需要人工把铁水包推到浇铸线上。一个20岁入厂的浇铸工,到50岁还推五六吨重的铁水包。胡金豹下决心改变。3年后,已是副厂长的胡金豹主持设计的以机械代替手工的自动浇铸机终于上马。一炉炉铁水通过缸体线浇铸机“轻松”地输送到浇铸线上,在一汽铸造史上第一次改变了浇铸工的浇铸历史。
2004年7月,胡金豹又被赋予重任,担任特铸厂厂长。上级领导是让这个越来越显露出管理才华的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去“挽救”特铸厂——特铸厂是一个6年亏损了9000万元的企业。胡金豹上任不到10个月就让特铸厂扭亏为赢。职工们都说:“是胡金豹把我们救了!”他到特铸厂后,科学、严谨、认真、严格的作风,很快就形成了厂风。
胡金豹的创业观
胡金豹从1990年到一汽铸造厂至今15年。前9年是一条长长的直线,后6年是三次跳跃式的上升。
长长的直线是他纯粹搞技术、当工程师、当工艺员,紧贴在生产一线的9年。这中间,清华大学为他保留了5年读研学籍,还两次派人邀请他回去深造;一汽的外经处、规划处、工艺处要调他;一些外资、合资企业以20000元的高薪邀他加盟,胡金豹都一一婉言谢绝。
踏踏实实的9年,让胡金豹积累了知识,积累了理论,也积累了经验。这是他后来在短时间内被三次提携重用的基础。他也从初出茅庐的学生成为铸造业卓有成效的青年铸造专家,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胡金豹说:“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在一线是个必须的过程,这个基础过程不能缺,缺了以后也要补回来。”
他认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也是个必须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缓慢,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干,不能浮躁。而且基层的实践也可以增加学识,他在铸造实践过程中获得的铸造学识并不比在高等学府里少。
他说,从基层干起就要吃苦,不吃苦就不能成就事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要吃苦和苦干。
谈到当初的放弃与选择,胡金豹说,其实,放弃就是选择。如果他不放弃读研,那他走的会是另一条路——或留校当教师,或出国继续深造。“但我的兴趣是搞铸造、搞工程,铸造对我来说是神奇的东西,而且它是制造业的基础,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