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高等教育改革


教育课程从“有疑”到“无疑”

(2005-06-19 00:00:00) 来自:中国教育报/张景顺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尽快适应并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呢?笔者的体会是,要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那么,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突出“问题意识”呢?我的做法是:揭示问题——思考分析——检查调控——归纳整理——强化巩固——当堂达标。就是说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出示学习问题,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然后根据检查掌握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形成正确的结论。如我在讲新编高中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时,“西安事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便以此为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进行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尝试。围绕这一重点,我先提出“假如你是张学良或杨虎成,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局势,你将作何选择?为什么要作出那样的选择?”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考查“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但它突破了传统的平铺直述的问题提法,激活了思维,拓宽了思路,并为下一个问题的自主探究作了铺垫。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组问题:“假如你是中共代表团的一员,你是主张杀蒋,还是放蒋?中共的主张和其他政治势力的主张有何不同?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今天看来有何重要意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问题,又可以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建立在教师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使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确保设计出的问题饶有兴趣,面向全体,难度适中,易于落实。具体的讲,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下列“五度”、“七要”、“三原则”。

  “五度”是指:一是难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跨度,问题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前后衔接。三是梯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四是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设置既要有一定难度,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七要”是指: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二是要思路清晰,切忌含糊不清,要求不明,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三是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四是要有艺术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五是要注意时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六是要少而精,力求问题的高质量,做到问者提问少而精,学者质疑多且深;七是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变异,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原则”是指:一是打好基础是根本。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注意到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掌握。学习历史最基础的就是具体的历史事实,如果对基本史实掌握不好,那么对其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就无从谈起,因而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基础性。二是培养能力是核心。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明确解决该问题是要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如归纳、对比、综合、分析等,切忌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句空话;三是解决问题是关键。在设计问题时,不要只考虑问题的结果,关键要注意问题解决的过程,要通过解题的过程,来落实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