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高等教育改革


为了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2005-06-18 00:00:00) 来自:中国教育报/


    收获最多的是做教师的快乐

  郑琦:在我47年的教育生涯中,有过辛酸,有过困惑,有过艰难,也有过坎坷,但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教师的快乐。

  我是湖北宜昌当阳市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今年65岁。1958年7月,我从当阳师范毕业,到当阳最偏僻的陈院乡王家塝小学教书,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曾经在6所乡村小学工作过。从参加工作起,我一直从事语文和音乐教学,并兼任少先队辅导员。退休后,我还担任着5所学校的志愿辅导员。

  在我47年的教育生涯中,有过辛酸,有过困惑,有过艰难,也有过坎坷,但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教师的快乐。

  有一个叫于建明的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小调皮”,老师和家长提到他就直摇头,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看到他这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有一个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未尽责的老师。我找到小建明的父母,说:“让他跟我住吧!”有同事劝我:“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这孩子哪还教得好!”我暗下决心:“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它焐热!”

  我把于建明接过来,细心地照料他的生活,晚上耐心地帮他补习功课,家访时也把他带着,跟他聊天、讲故事。开始,他并不理解,有一天晚上,趁我开会时偷偷跑了。我赶了十多里路,硬是把他从竹林里拽了回来。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我摔倒了好几次,弄了一身的泥巴。于建明终于被感动了。慢慢地,他改掉了贪玩、打架的坏毛病,学习成绩逐渐上升,还成了学校的“优秀少先队员”。

  后来,我只要听说哪个孩子比较调皮、哪个孩子没人管、哪个孩子上学太远,我都要把他们接到我这儿来。时间长了,我这里总有一群孩子围在身边,有的住一两个星期,有的一住几年。孩子们成了我生活中的小伙伴。他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教师职业: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

  在农村,有些孩子因为家里困难,没能受完义务教育就辍学了。我觉得作为教师,我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回到学校。这么多年来,只要听说谁家的孩子辍学了,不管是不是我教的,也不管路有多远,我都要上门做工作。曾经有个学生在新学期开学时没来报到,下午一放学,我步行了几十里山路,找到她家。可她的家长一见到我就说,家里没钱再供孩子上学了,孩子也不愿意读书了。我费尽口舌,反复劝说,直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他们终于有了转变,后来把孩子送回了学校。我几乎每学期都要劝十来个孩子重返学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让我欣慰的是,我劝回来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再失学。

  1963年雷锋的事迹报道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和雷锋是同龄人,我想,他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能做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不可能像前线的英雄战士那样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也不能像著名的科学家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可以为教好孩子付出一颗爱心。

  每当我看到学生胸前的红领巾时,我心里总会涌现出一种神圣的感觉。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红领巾事业中,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创办了“校外少年之家”,设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1984年,因为我在红领巾事业中做出了一点成绩,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并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

  2000年,我退休前夕,三个儿女都要我和老伴到城里去住。一想到我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和可爱的孩子们,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和失落。我就这样离开吗?真是舍不得。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在学校附近买间房子,建个可以让学生看书、活动的场所,让那些放学后没人管的孩子们多个好去处。于是,我把自己原来的房子卖了,找儿女们凑了些钱,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处农舍,教育局很支持,把这个活动场所命名为“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来发展成“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

  2002年春天,我听说村里14岁的柳月和继母关系不好,离家出走,辍了学。我和她爸爸跑到城里,找了一处又一处,最后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她。我把她带到自己家,让老伴为她梳洗,缝制新衣服,慢慢开导她;我又找到她的继母,耐心劝导,母女关系渐渐缓和了,柳月终于开口叫了妈妈。现在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

  我记不清究竟帮助过多少个孩子,有人帮我算了一下,近五年来,我关爱、帮助的未成年人有260多人,到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学生有1万5千多人次。我想,这些数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能为教育多做点事,能给孩子多一点爱,这一直是我的心愿。

  现在,我的门口已经挂了7块牌子,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关爱帮扶青少年工作站”、“文化科技中心户”等等。我想,这每一块牌子都饱含着组织的重托、孩子们的期望,也是我的一份责任。我虽然退休了,但并不寂寞。因为有了这个活动中心,我仍然和孩子们在一起,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有了这些充实而快乐的工作,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满足。这个活动中心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继续做着关爱未成年人的工作,延伸着我的教师梦!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杨静:作为音乐教师,我最喜欢唱的歌就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唱起这首歌,我总是特别投入,特别动情。因为我30年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真实故事。

  我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小学教师。十年前,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选择了音乐教师这个岗位。我最喜欢唱的歌就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唱起这首歌,我总是特别投入,特别动情。因为我30年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真实故事。

  我的童年是在井岗小学这个难忘的地方度过的。是郑老师把音乐的种子悄悄地种在了我的心底,把我带入了奇妙的音乐世界。在他的辅导下,我进步很快,而且对音乐越来越着迷。

  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说我有音乐天赋,乐感特别强,建议妈妈给我买一台电子琴。妈妈有点犹豫:“农村孩子学音乐有用吗?”郑老师有些激动了:“农村孩子怎么了?只要是块料,我们这些做老师、做家长的就不能耽误了她!”妈妈想了一会儿,说:“音乐和电子琴我们都不懂,但我就信你郑老师。只要你说行,我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

  不久,妈妈真的托人给我买了一台电子琴,我像着了魔似地爱上了它。疯狂地练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确进步不小,但过了不久,不知怎么又停滞不前。一天,郑老师兴奋地对我说:“暑假期间,育溪镇上要举办一个电子琴培训班,是城里来的专业老师上课,你想不想去?”我连忙点了点头,可又担心妈妈会同意吗?郑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他骑自行车带着我来到我家。妈妈也想支持我,可一想到育溪镇离我家30里路,每天接送很不方便,又下不了决心。郑老师似乎胸有成竹,他说:“到育溪镇从我家走要近一半的路,就让孩子到我家住,我来接送!”

  就这样,我带着心爱的电子琴住进了郑老师家。整整一个半月时间,他早上骑着自行车送我到镇上学琴,晚上再骑十多里山路把我接回来。培训班的同学都以为他就是我爸爸。就在那年,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在一片惊叹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考试。此后的几年暑假,郑老师又给我报了舞蹈班和声乐班,我依然住在他家。

  初中毕业时,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读重点高中,可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当阳师范音乐专业——因为我想做一个像郑老师那样的老师!

  三年后,我毕业分配到河溶镇前华小学,但在那儿我却差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这所学校建在坟场上,荒草比我的个头还高,阴暗潮湿的宿舍里时常有蜈蚣、蜘蛛、老鼠光顾。有一回,我晒在操场边的棉被上竟然盘着一条一尺多长的毒蛇!当时我就吓得尖叫起来。整整一个星期,我蜷在一张破藤椅上熬了一夜又一夜,到了周末,我逃命似地跑回家,说什么也不去那里上班了。父母只好向郑老师求助。见到郑老师,我就像见到救星一样,委屈的泪水顿时溢满眼眶。等我哭够了,郑老师才对我说:“学校条件差算什么?难道比我们当年的井岗小学还差?你就甘心为这么点儿困难放弃你的教师梦吗?”看到老师期望的目光,想到自己曾立下的誓言,我羞愧地低下了头。那天我连夜赶回学校。那年的“六一”,我给孩子们编排的节目在全镇文艺汇演上获得了一等奖。

  有一次,我的学生李乔的爸爸因车祸昏迷住院,每次周末回家我都把他带着,让他见见爸爸,然后在我家吃住。同事们见我这样做,都说:“真不愧是郑老师的学生啊!”

郑老师是我最亲的人

  周志富:我有亲生父母,却像一个孤儿。是郑老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从初小到高小,从小学到初中,郑老师不知为我倾注了多少心血!是郑老师让我读书,教我做人,是郑老师让我尝到爱的滋味!

  我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初中学生。我的童年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

  我的不幸是从7岁开始的,而我的幸运也是从7岁开始的。那一年,我妈妈嫌家里穷,抛下我和爸爸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同龄的孩子们都上学去了,而我只能跟着爸爸到地里打猪草。有一次,我走到一片树林前,隐隐约约听见林子那边有唱歌的声音,听别人说唱歌的地方就是学校。我面对那片树林,痴痴地想,我要是能够上学读书该多好!

  一天中午,我跟着爸爸正在打猪草,郑老师走了过来。他摸摸我的头,掏出手帕擦掉我脸上的汗,心疼地说:“多好的孩子!为什么不让他去上学呢?”爸爸叹了口气说:“家里穷,没钱呀!”郑老师疼爱地拉起我的手,认真地对爸爸说:“这孩子就交给我吧!让他跟我去读书!”就这样,我坐在郑老师的自行车后座上来到他家。一进门,郑老师就对郑妈妈说:“快,倒盆热水来,我给这孩子洗个澡!”这是第一次一个陌生人为我洗澡,好舒服啊!从此,我有了全新的童年生活。

  我终于上学了,可有些同学老是欺负我。一次,我正在操场上玩,几个同学围拢来,笑我是没娘的野孩子,有的朝我身上扔石子,有的上来推推搡搡。我气极了,和他们打了起来。他们一拥而上,把我打倒在地。晚上回到家,郑老师看到我脸上的伤痕,问明了事由,把我搂在怀里,心疼地说:“你周志富不是野孩子!我就是你的亲人,你就是我的孩子!”我心里一热,紧紧抱着郑老师哭了起来。后来,郑老师耐心地教育了那些同学,从那以后,他们不仅没有再欺负我,还主动和我玩,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新集体的温暖。

  一个星期天早晨,我迷迷糊糊地从梦中醒来,感到手里沉甸甸的,睁眼一看:哟!是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我知道这糖一定是郑老师给的,赶忙穿上衣服,开门出去问。正在收拾房间的郑老师一见我,就丢下手中的活儿,把我抱起来,深情地说:“志富,祝你生日快乐!”生日?我的生日!见餐桌上早已摆好了蛋糕,我高兴得蹦起来!洗过脸,郑老师抱着我坐下,郑妈妈把一块蛋糕递到我手里,笑眯眯地说:“志富,你又长大一岁了!”吃完了蛋糕,郑老师和郑妈妈把我带到街上,为我买衣服、买鞋子。郑老师把一套海军蓝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叫我转着身子让他看,说:“就拿这套,威风,长大了当个解放军!”在回家的路上,我穿着新衣服,挺起胸,可神气啦!很多人好奇地问:“郑老师,这是你的儿子?”郑老师和郑妈妈相视一笑,郑妈妈说:“对!是我们的小儿子!”

  大年三十,郑老师的几个孩子都回家来了。吃年夜饭时,他们都争着为我夹菜。吃了饭,他们还一直陪我欢度除夕。第二天醒来,发现枕头边有两个小红包!我知道那是郑老师和郑妈妈给我这个小儿子的压岁钱!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郑老师退休了。我想郑老师也许不会再管我了,今后我可怎么办?可是没想到,郑老师和从前一样,仍然让我住在他的家里,每天用自行车送我上学,给我钱让我在学校吃午饭,放学时又去接我回家。

  12岁时,爸爸外出打工,至今没有回来,爸爸妈妈都没有了音讯。我要上初中了,郑老师为我准备好被子、衣服和日常生活必需品,把我送到新学校。他又是为我交费用,又是帮我整理床铺,然后找到班主任说:“帮我管好这个孩子,有事尽管找我,我随叫随到!”隔三岔五,郑老师总要到学校来看我。问我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和同学的关系好不好,学习跟不跟得上,每次还会为我留下零花钱。而我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活中有什么烦恼,都愿意找郑老师说说,在我心里,早已把他当作了父亲。

  后来我回到家里住,郑老师和郑妈妈也经常来看我,有时还一定要看我把饭做好了才放心地离开。我虽然生活在自己家里,但我总觉得一直有两双眼睛在关注着我,有两个人在陪伴着我,我并不孤独。

  我有亲生父母,却像一个孤儿。是郑老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从初小到高小,从小学到初中,郑老师不知为我倾注了多少心血!今年我已经15岁了,是郑老师让我读书,教我做人,是郑老师让我尝到爱的滋味!

  有句话藏在我的心里整整8年了,我在梦中喊过无数次,在心底喊过无数次。今天,我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叫郑老师一声——爸爸!

一生为了孩子

  夏雨:我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平凡、琐碎的小事,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郑老师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把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坚持做了47年,做成了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大事。

  我是湖北宜昌的一名记者。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有机会走近郑琦老师,走近一颗纯洁而又高尚的心灵。

  今年65岁的郑老师,有47个年头是在和孩子们打交道。因为孩子,他选择了偏僻的乡村小学;因为孩子,他受过莫大的委屈;同样是因为孩子,他退休后在自己家里办起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义无反顾?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年过花甲仍不肯停步?

  带着这些问题,在明媚的春天,我来到了郑老师家的那个小院。

  这是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三间瓦房,里面放着简单的家具,干净整洁。这又是个与众不同的小院:“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7块匾牌挂在门前,院内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奇斗艳,跷跷板上、秋千架下、乒乓球台前、风琴旁,总有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后面是图书室,近5000册图书和满架的报刊杂志摆放在房子的四周,桌上几本蓝色的活页夹引起了我的好奇,打开一本,原来是100多篇稚嫩的读书心得,有的纸张已经发黄。郑老师笑着说:这都是孩子们交来的,在我这儿借书就一个要求,还书的时候交篇读书心得。我又翻看了一本借书登记簿,仔细地数了数,仅这本借书登记簿就记有129人,借书157本!

  在郑老师家的左厢房里,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埋头写字的孩子。他叫魏明,今年15岁。他不是郑老师的孙子,而是这个家里的特殊成员。他妈妈告诉我,儿子读了4年书,连基本数字都数不过来,笔也拿不好,只好让他辍学。大家都对魏明失去了信心,郑老师却把这个智力发育比较迟缓的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

  魏明跟郑老师只住了一年,就完全变了个样!他不仅可以从1数到1000,能做20以内的加减法,还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能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魏明学会了扫地、做饭、洗衣、种菜,大人不在家的时候,还能招待客人。我不知道,郑老师在魏明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但我知道,光学写“2”,就用掉了一个练习本,光学扫地,就弄坏了20多把扫帚。

  从乡亲们那里,我听到了太多郑老师的故事。2000年,郑老师家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刚刚建成,雨禾是最早在这里获得快乐的一个孩子。2002年的一天,细心的郑老师发现最近没听到雨禾的笑声了,不会出什么事儿吧?他蹬起自行车找到了雨禾家。小雨禾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呀!父母离婚后外出打工,谁都不管孩子。家散了,田荒了,14岁的雨禾吃喝都成问题,今天这里蹭一顿饭,明天那里混一夜,涉世不深的他受人唆使偷电线,进了派出所。之后,谁家都不愿再收留这个孩子了,雨禾成了一个流浪儿。

  看到眼前的雨禾,郑老师心里一酸:“孩子,走,到我家去!”蓬头垢面的雨禾吃饱了,抬头发现郑老师正慈祥地看着他。受够了白眼和冷漠的小雨禾,突然被一种巨大的温暖所包围,回想起漂泊流浪的日子,看着眼前的郑老师,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哇”地一声哭了出来。郑老师不仅将雨禾接到家中,还鼓励他自食其力。后来,雨禾找到一份工作,郑老师还经常去看望他,鼓励他。

  瓦家河是井岗村20多个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因为没有桥,孩子们只能踩着石头过河。每次下大雨,河水疯涨,郑老师就赤着脚、挽着裤腿等在河边,来一个学生他就背一个,直到把最后一个学生背过河。这一背就是3年!村干部感动了,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希珍动情地说:“我们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修座桥!”村民感动了,纷纷捐款捐物,踊跃参加修桥劳动。桥修好了,大家都叫它“尊师爱生桥”。

  调皮贪玩的孩子晓刚在郑老师的小院里找回了学习的乐趣;不懂法的少年李峰替老板买卖黑市炸药,是郑老师让他重走正路;汪海、汪洋两兄弟与父亲不和,闹上法庭要断绝父子关系,是郑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使全家人第一次过了个和和美美的春节。

  我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平凡、琐碎的小事,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郑老师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把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坚持做了47年,做成了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大事。

郑老师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阮建平:郑老师与我非亲非故,我落榜回村,他不仅给我指明方向,还亲手把我扶上马,一路相伴;当我在种植业上有了可喜的开端,他及时地开导我,启迪我,给我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使我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

  我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在我小学到初中9年学生生活中,郑老师只教过我3年小学。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郑老师始终关爱着我,指导和帮助着我。可以说,郑老师就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1996年,我因一分之差中考落榜,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今后做什么好呢?我感到无路可走,十分苦闷,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睡大觉。

  一天下午,郑老师来到我家,他鼓励我:“别这样,谁说中考落榜了就没有希望?人,只要有志向,就可以走出一条路来!”临别时,他指着我屋后那片山坡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屋后这么好一片山地,怎么不开发出来种果树呢?”

  送别了郑老师,我连夜把砍刀磨得很锋利。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上了山。没想到郑老师也赶来了,他说:“今天星期六,没事,我来陪你。”砍了几分地,我手上就打满了血泡。第二天,浑身疼得像散了架,我真不想干了。没想到,这天清早,郑老师又骑着自行车赶来了。看着已经50多岁的郑老师,我还能说什么呢。

  两亩五分山地终于开发出来了,可是种什么好呢?郑老师告诉我,凤凰山果树综合开发基地栽培的金水柑是有名的优良品种,他约我一起去看看。经过实地考察,栽金水柑的事定下来了。可是怎样栽培,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就在这时,郑老师给我送来了《农村百事通》、《果农之友》几本杂志,说是特地为我订的,我给他钱,他硬是不要,说等到以后吃我的果子。打那以后,我就请郑老师代订有关杂志。有一次,他冒着大雨,推着自行车,把杂志送到我家。我一看,除了用塑料袋紧紧包裹的杂志没打湿外,他衣裳湿透,浑身是泥。我双手接过杂志,心里热乎乎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有些技术,比如果树的剪枝、拉条,书上虽然写了,我却不知从何下手。又是郑老师到市里为我请来一个农艺师作示范,手把手地教。

  2000年金秋,我栽培的金水柑挂果了,当年就收了500多公斤。这些果实,都浸透了郑老师的心血啊!于是,我摘了些金水柑给郑老师送去。郑老师笑眯眯地说:“行啊你!可你还不能停步,要扩大规模,要把附近的农户都带动起来。”

  那天,他留我吃饭,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要我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为入党已追求了16年!咱师生俩就一起努力吧!”后来,他特地给我送来《党章》和几本相关读物,让我学习,还和我交流学习体会。不久,我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没有辜负郑老师的期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把屋后40多亩荒山,全部开发成果园,栽上了金水柑、关公李、胡柚、寿桃,还建了6亩多苗圃,培育桃、李、杏、梨优良果苗10万多株。昔日的荒山坡成了花果山,我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我家已经建起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楼房,全家生活富足美满。

  在我的带动下,全村农民已开发出1000多亩果园。我家果园还成了镇技术站的教学示范基地。我为果农传授技术、提供信息、联系销售,一分钱的报酬都不要。我帮扶的农民,不少已经富起来了,仅果树收入一项,平均每户就增加1万元以上!

  2003年7月1日,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一年,我还不满22岁。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