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社区教育像一股春潮,在中华大地上涌动。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原因,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br>
社区教育在我国兴起的因由我国社区教育的兴起,与世界现代社区教育的兴起、发展有共同性因由,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因由。<br>
同质性因由:现代化建设高速推进时期国民教育的要求。<br>
发轫于19世纪中叶北欧国家的现代社区教育,是由于当时北欧国家出现了以工业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移民为特征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的聚合,启发了民众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和对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的迫切要求,从而促进了为成年人创办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大规模成人教育的社会背景。<br>
1844年丹麦教育家柯隆威(Grundtvig)及其合作者科尔德(Kold)正式成立了第一所“民众中学”,开启了现代社区教育的先河。一战前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由北欧而欧洲、美洲,社区教育普遍开展起来;到二战结束后,由于现代化进程的高速推进,社区教育在美洲、欧洲、澳洲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国家、地区都有了蓬勃开展。<br>
截至20世纪末,全球已有70多个发达与较发达国家通过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社区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总的情况是: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国民现代化素质状况、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达程度呈正比例相关关系。<br>
最近二十余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也出现了类似于当年北欧国家的工业化、人口增长、大规模移民(主要是国内地区间流动)等现象,民众的生存、发展意识和学习需求也空前增强,这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兴起提供了与国外社区教育兴起相类似的社会背景。<br>
特质性因由: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国民教育的需求。<br>
与国际社会不同的是,我国在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还伴随着急剧的、大幅度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表现为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中国社会由封闭转向扩大开放,社会形态由农业化社会转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人民生活由总体贫穷转向总体小康并逐步走向富裕小康。<br>
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急剧转型对几千年农业社会造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积淀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出全面而严峻的挑战,对国民思想、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于是,国民普遍感受到社会转型给自身带来的生存、发展压力,同时也普遍产生了因人而异的多样化学习需求。<br>
同时,社会的急剧转型,也使一些思想准备不足,对时代发展跟随不紧的国民缺乏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还有相当部分国民欠缺现代信息知识、技能、技术,成为“功能性文盲”。<br>
所以,在新世纪前期,对国民进行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基础智能(基本文化与信息智能)、职业技术、生活方式等的现代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br>
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促进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国民,就建设不了现代化社会;即使有了一些现代化建设成就,也难以维护、保持。而促进国民素质现代化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教育。<br>
从人的生存环境看,教育分为三类:学校教育——存在于学习环境,由初等、中等、高等学校提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组织教育——存在于工作环境,由职工的从业单位提供,通常具有突出的功利性;社区教育——存在于生活环境,由民众居住、生活的社区提供,它对社区成员具有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性和促进生存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的人文关怀。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全天候、全方位、全人生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是对国民实施普遍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br>
目前,除各省市努力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外,教育部正在积极制订“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估指标体系”、“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指标体系”,准备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大力推进社区教育。预计2~3年内,我国的社区教育将进入“全面推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