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高等教育改革


家政教育原来如此需要

(2005-05-26 00:00:00) 来自:中国教育报/赵一枫


  中国管家在国外市场行情看涨,在国内深受客户青睐。而当前,家政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短缺,在这一领域,民办教育大有可为。

  当我见到来京的武汉家政进修学院院长冯觉新时,她手拿一张报纸,上面有关于中国管家在欧洲越来越“吃香”的报道:会开车能接送小孩上下学,经验丰富的“管家级”保姆,薪水相当可观。作为一所培养高级家政管理人员的民办大学校长,冯觉新看了报道由衷地高兴。她说,他们学校今年家政专业的百余名毕业生早已被“订购一空”,民办家政教育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可兴奋之余,又有些遗憾,因为一些报道中把这些民办大学家政专业毕业生称为“大学生保姆”,她说称他们为“管家”才准确。

  幸福生活的帮手

  的确,社会上对“管家”的称谓还不大习惯。

  和冯觉新院长交谈的话题从家政教育在我国的现状谈起。家政,这字眼至今对于许多人来说仍显陌生。家政教育是什么,不就是教女人干家务吗,那有什么好学的?

  其实美国的大学100多年前就开设了家政学课程。上世纪30年代以后,家政教育在国际范围蓬勃发展。其实家政教育之花也曾在我国“盛开”过,由于诸多因素,家政学教育与研究中断了半个世纪,由此造成家政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家庭生活美满幸福。但是一些旧的观念依然存在,一些新的问题显现,急需用科学的知识方法来引导。冯院长用调查数据说明道:近几年国内家政市场对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需求量从8%上升到12%左右。很多人都看到了家政服务人员的知识层次对家庭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不惜多花点钱,请受过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因此高级家政管理员会在市场上持续走俏。

  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也应该接受培训,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职业操守与素养。让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入千家万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有了家庭健康的细胞,才会有社会健康的肌体。说到此,年逾七旬的冯院长脸上绽露笑容,她把家政教育的重要性“拔高”了。

  家政教育的复苏

  边研究家政学,边实践家政教育,冯觉新于1988年创办起了民办武汉现代家政进修学院。为办好学,她走南闯北拜访家政教育的老前辈、社会学家、教授,得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北师大,她打听到有位退休老教师以前执教过家政专业。当她终于找到这位老教授时,对方感动地说:“多少年了,竟还有人记得家政学,要恢复家政教育。为这个找到我这破庙来的就你一个哩。”

  看准了方向,一边向社会广泛传播家政学知识,为各界培训实用人才;一边努力致力于家政学学科建设。学院组成了教材编委会,邀请全国儿童教育、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编写了家政学、家庭社会学、家政管理学、家庭保健、家庭伦理学、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教材,形成了有特色的系列体系。开设的课程涉及到家庭管理、家庭护理、花色调酒、珠宝艺术、茶道花艺、营养烹调、社会交往等。

  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层次的培训班,学校已培训各类专门人才6万多人次,特别专为下岗人员再就业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授课,为他们再上岗就业创造了条件。

  建立一支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参与国内、国际家政学活动,扩大交流与合作,借鉴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冯觉新十分注重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准和教学水平。

  她走上国际论坛,把中国一所民办高校校长对家政学研究的成果和办学实绩展示出来。学校家政管理专业学生在会上亮相,成为关注的焦点。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专业技能,稳定的心理素质,让与会者看到了家政教育“复苏”结出的硕果。

  从小家融入大家

  前不久,学院首批大专生赴京毕业实习,结果几十人很快全都落实了岗位。见状,家政公司赶紧与学校联系再派些学生来,有的客户听到信息后,提前一个星期就打招呼预订。所以当第二批学生赶到北京,短短几天工夫就全部上岗,成为受欢迎的管家。

  实习生徐云仙说,她在学校不仅学会了做日常家务活,还会营养配餐、婴儿和老人护理、儿童心理学以及计算机和英语。到客户家才几天,就教会了孩子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雇主很满意。据家政公司反映,客户对这些大学生反馈普遍不错,觉得他们不同于普通的保姆,不仅会做家务,而且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宽泛,是持家管理的好帮手。虽然工资要比普通保姆高一些,但能够接受。现在每天约见大学生家政管理员的电话仍然很多。

  冯院长说,学院首批大专生即将走上社会,他们中不少人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其中包括一些男学生。谈到继续贴近市场做大家政教育,她认为把家政分为职业家政与非职业家政两大块,让家政教育专业从“小家”融入“大家”,拓宽就业渠道是发展方向。社会有广泛需求,而公办学校家政教育尚空缺,因此民办高校还有很大的探索、发展余地。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