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教育如何与社会更加和谐,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4月9日至10日,在宁波市海曙区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启动仪式期间,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教科室副主任徐晓虹:分析学校与社会、家长矛盾冲突的故事
徐晓虹是海曙区教育局教科室副主任,她为记者提供了下面一个案例:开学不久,有一所小学四年级某班学生的家长集体上访到教育局,要求学校重新聘任刚退休的原班主任、语文老师,以替换已经接替的现任班主任、语文教师。
理由是该班在一二年级时,由于原班主任、语文老师多次生病住院,临时代课的老师也几经更换,导致学生学业成绩得不到保障、班级学风差;三年级时学校安排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很负责,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班级风气也有了好转,可惜只教一年就退休了;如今四年级到任的班主任又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至多也只能坚持一年的时间。为此,学生家长多次向学校要求换教师。
学校的意见是:一二年级时老师生病,是无法预计的事。几任代课教师也都经过慎重考虑,都挺负责任,学生的考核成绩与其他班级没有大的差别。而教三年级的老师由于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应该退休;现任教四年级的老师虽然年近退休,但刚教完毕业班,所教班级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很好,是为该班安排的好教师,等到下学年再安排一位教高段(五六年级)的、稳定的语文老师。
但是,对于学校的“好意”安排,家长就是不接受,多次交涉没有结果,最后导致家长集体上访的事件发生了……
近年来,各种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的办法、途径应运而生。例如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三结合委员会、校长信箱、各种教育服务机构等。但是关于学校的各种家长投诉却时有发生。这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或学校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家校联系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办事缺少一定的程序等。
其实,学校与家长为了共同的培养目标,本质上讲没有利益冲突。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学校与家长群体始终保持一种不理解和事实上的对立呢?突出表现在学校办学过程中轻视学校与社会环境互动并由此导致学校管理中缺少社会监督机制和支持系统,校长与教师对上负责,家长和社会知情、参与不充分。
广济中心小学:教育议事会尝试解决学校面临的矛盾
为了解决学校面临的矛盾,海曙区早就提出了“基于社区、家庭、学校互动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研究”课题。一方面通过学校章程的建设,探索社区、家庭、学校在学校管理中各自享受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和所要履行的职责及其相互之间的统一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社区、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制度平台与保障机制,使社区和家庭对学校办学享受较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议权。按照中央教科所科研管理处处长陈如平博士的推荐,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实验校区推行的“教育议事会”,是这些研究中的一项巧妙的制度设计。
所谓“教育议事会”,是指在不更改学校办学的所有制,不过度干预校长的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建立的,对学校办学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和审议的外部监督组织,是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长期密切联系、协调与合作的平台。
当然,作为学校与家长、社区沟通的一个平台、一种民主办学的制度,教育议事会主要是从关心孩子发展出发,协助学校解决一些困难。如教育“一费制”背景下,部分用于学生个人开支(如购买课桌护套)的问题;又如,学校安排学生春游向来是一件担风险的好事,是学生乐意参加的教育活动,但由于收费和安全等原因,学校常常面临两难境地,甚至于为了省事将春游等学生外出活动一律取消。如果“教育议事会”能够在这样一些事情上代替学校“行政”的话,那将是制度上的一种突破。
广济中心小学实验校区的“教育议事会”自成立以来,遵照议事会章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一定的议事程序,正在通过开设英语校本教材(口语天天练)和创办“小太阳俱乐部”等,协助学校解决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
海曙区副区长叶正波:教育三驾马车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海曙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叶正波博士向记者介绍,教育议事会只是该区探索解决教育与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一个案例,其实海曙区的教育正在朝着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要求迈进,包括一系列举措,比较突出的举措还有名校扩张与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可以说,现阶段:教育议事会、名校扩张与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问题是海曙区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部门所运营的三驾马车。
教育均衡并不是低层次的均衡,名校扩张让教育均衡走向高层次上的均衡,解决优质教育的需要与供给的矛盾。海曙区着力探索区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构建,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最大程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宗旨,在全面梳理原有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按照“人本性、民主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原则,尝试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的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的优质的教育需求。在拓展品牌效应,整合教育资源,提升优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此项工作,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群众对品牌学校的需求。
注重本市孩子,不忽视民工子弟学生,让民工及其子弟融入到主流社会中来。海曙区认真落实外来人口子女就学以公立学校为主的规定,定点部分公立学校接纳民工子弟学生入学,与本地学生混合编班,一视同仁。让不愿意或者不方便与城市子弟合校的民工子弟有了专门的公办学校。海曙区还对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资助,为他们提供标准化的校舍,提供资金,派遣教育督导员,同时为了保证政府资助资金完全用于学校教育,还专门派驻会计人员。从硬件上说,海曙区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没有多少区别。区政府甚至取消了民工子弟学校名称,取名蓝天或白云学校,等等。
不忽视弱智儿童,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海曙区特殊教育在全国有较大的知名度。达敏学校主要是服务弱智儿童的学校,共有100多名学生,20多位教师,通过政策引导社区向特殊儿童开放,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