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高等教育改革


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

(2005-05-19 00:00:00) 来自:中国教育报/李平


  诗性文化、昆曲、民间祭祀……那些曾与我们生命血脉相关的“地方经验”正在变化或流失。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点与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主办的研讨会上,与会者指出,西方美学霸权话语的强势冲击,严重遮蔽了各种区域性文化和审美经验的独特精神价值,阻碍了美学研究的发展。“地方经验”的提出,有助于回应西方中心主义霸权话语,展示不同区域文化鲜活的审美经验。

  暮春的上海,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点与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学术研讨会,迎来了全国各地近七十名研究美学的专家学者。与会者既有耄耋之年的老前辈,也有在美学领域长期耕耘、成果丰硕的著名专家,更有一大批美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俊杰,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学术前辈钱谷融先生在开幕式上微笑着致词:“我很爱美,但我不知道什么是美,请大家告诉我!”这简短而富有意味的致词引出了许多新鲜的美学话题。

  江南诗性文化:中国美学开始的地方

  “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地方经验”的概念,是会议组织者借鉴美国学者“地方性知识”的概念而特意提出来的,它来源于对普适性的警觉、怀疑和批判。会议组织者认为,西方美学霸权话语的强势冲击,严重遮蔽了各种区域性文化和审美经验的独特精神价值,表现出人类审美活动的单一性的特征,阻碍了美学研究的发展。“地方经验”的提出,有助于回应西方中心主义霸权话语,撕开笼罩在边缘文化上的面纱,展示不同区域文化鲜活的审美经验,揭示出审美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与西方美学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上海师大刘士林先生指出:“地方经验”与“本土经验”有所不同。一般人经常讲到的“本土经验”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学概念,尽管它可以使一个民族的审美利益得到某种保护,对文化帝国主义在审美方面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还不能真正代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与利益。

  “地方经验”是一种微观的叙事,是对本土经验的一种分层处理。在把“本土经验”区分为不同层次的“地方经验”以后,就可以为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阐释与研究中国文化、中国美学在结构上的特殊性与形态上的复杂性,提供一种属于“细说”的理论方法与解释框架,使中国美学的研究可以关注到更加具体的审美经验,从而在学术与学理上走向更加精确与细致入微的新境界。刘士林还着重谈到中国美学“地方经验”中的江南文化和齐鲁文化,他认为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江南文化的审美功能发育得最好,它的审美创造像春蚕吐丝一样源自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性。中国美学的研究应当从江南诗性文化开始。

  昆曲之美:世间只有情难诉

  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梦溪先生谈到近年的两件事:一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颁布为“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艺术的巨大推动。刘先生视昆曲为我国戏剧艺术的最高形态,是最高雅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里面典雅文化的典范。它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诗歌于一体,是美的综合体。抽象、写意、抒情、诗化是昆曲艺术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受众必须是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中国现代学者中,许多人都是昆曲的超常爱好者,他们不仅当观众还要当演员。北京的俞平伯、上海的赵景琛、天津的华萃琛等都是如此。刘梦溪先生介绍说,陈寅恪先生当年曾因为拿到票时昆曲演出早已结束而大发雷霆,这在陈寅恪先生的生活中是很少有的。这除了不满于对知识分子的不尊重以外,实在是因为他太喜欢昆曲了。刘梦溪先生认为,昆曲走进大学校园是一件大事,它的艺术魅力往往能使大学生的躁动心绪一下子安顿下来。刘先生还说,昆曲有许多流派,南北昆腔同中有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南北文化审美情趣的地域分别。

  老龙井的意义:江南文化的一口深井

  华东师大胡晓明先生用说故事的语气,娓娓道出了杭州西湖边的宋代古寺“龙井寺”的美学意蕴:“龙井寺”的文化含量之深厚,足可称为江南文化的一口深井。由于明代龙井寺的转移,时过境迁,老龙井真的成了一口荒井。近千年下来,老龙井如乱世中远嫁的公主,早已从“人间蒸发”。最近一两年,宋代老龙井又在建构新西湖的工程中被重新发现,恢复了一点旧面貌,渐渐成为西湖边上一个新的公共休闲游玩之地。但老龙井的历史文献却依然沉埋于忘川之中,明代人仿造的那块米芾书碑也毫无下落。然而老龙井毕竟是老龙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幽静。在参天大树下饮茶,有人世悠悠之感。泉水含在嘴里毫无锋芒,水性是通人性的。胡先生说,当然不能把中国文化的美学经验等同于士大夫的美学经验,但是近百年来,精英的美学经验没有得到真正重视,仍然是个问题。牟宗三说过,中国哲学是一种“启示语言”,其实中国文学和美学也是如此。西湖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另一面:深邃含藏,而又明白自然。更重要的是,切近人心,而不是从生命的边缘滑过。靠茶叶卖出天价、靠乾隆皇帝作为符号来提升西湖和老龙井的知名度是一种悲哀。中国江南文化的美学经验,究竟应该由什么方式来讲述,以及提供这种经验来做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论学:皇帝趣味的影响有多大

  《社会科学报》的许明先生结合自己主编《华夏美学风尚史》的经验谈到,中国几千年的审美经验史十分复杂,从纵向而言,很难以时代划分,审美风尚往往存在于边际交融状态中。他说,巴黎卢浮宫存放的八千多年前的陶器,其形状与我们同时期的陶器没什么不同,可是后来就发生了分化,这是为什么,值得研究。他认为,以前把宋代的陶器视为极致,而事实上元代的陶器才达到了审美文化的高峰。只有对自己这种精美至极的顶峰艺术展开研究,才有资格与西方强势文化对话。他还特别指出,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范与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的审美趣味关系极大。改朝换代决定了皇帝审美风气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倾向。而民间的审美倾向变化其实很小。许明先生的话得到了一些年轻学者的赞同:17世纪法国的审美风尚与其说是由于笛卡尔的影响,还不如说是由路易十四的个人趣味主导着。

  对于这种观点,刘梦溪先生明确表示反对。他说:路易十四时代皇帝的影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