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道,德为先”,良好的师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前提。高校师德包括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道德意识、职业形象、职业规范等,是高校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当前,师德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进一步进行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机制的建设。
建立培训学习机制,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师德建设要努力培育教师的时代精神,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学习意识,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培训工作。一是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和思想观念等的教育。二是在日常思想政治学习中,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形象、责任和纪律的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现、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建立宣传示范机制,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榜样对人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以“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培育师德先进典型,树立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要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
建立考评激励机制,以积极的政策引导人。教师的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是激励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要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需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便于操作的高校师德标准指标体系,对师德要求进行量化和细化,制订相应的考核指标,避免考核的随意性、盲目性,改变师德教育的软、虚、难的状况,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建立自律与他律结合机制,以有效地监督约束人。高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他律和自律手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用明确的师德规范加强外在的约束和监督。另一方面要使教师自觉地进行自我塑造。提高师德水平,关键还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自律机制可以使教师实现从满足社会要求到履行自我道德准则的心理平衡,这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