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如何发扬光大?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日前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大学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修读一门“中国文化概要”的课程,这样才能对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张信刚认为,我们学习中国文化,当然是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为主体,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完全不加选择地接受前人给我们的一切。前人彼此也是有冲突的。所以应该有一个象征性的记号来说明我们的工作。它来自信息时代非常发达的计算机语言,这个符号就是“C++”。
在张信刚心目中,C代表的是Chinese Culture,即中国文化。张信刚对记者说,为什么要加“++”呢?第一个就是指我们对于先人所留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比较选择,摈弃对于今天不合适的,保留精华部分。第二个就是表示我们要博取众家之长,自国外吸取养分,要有国际视野,不仅要愿意而且要善于学习国外的长处。——张校长的这一番话代表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心声。
统一性并不等于一致性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使“弱小民族语言不断丧失的同时,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主导语言”或“霸权语言”。《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尼葛洛庞蒂断言:“在互联网络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英语将成为标准。”法国总统希拉克则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一些学者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从而影响受众对其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久而久之,对同一文化理念的传递、接受,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危险的。
在题为“多元文化的星球”的报告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世界文化定义为:由欧洲文化、北美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和东欧文化、印度和南亚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不同部分构成的有序组合,以及经过整合加以平衡的多样化的产物。
“统一性完全不同于一致性。”一些学者呼吁,统一性不是基于消除各种差别,而是基于使这些差别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整合。因为全球化文化所应致力的,就是要实现一个在多样性中整合的世界。毕竟,人类的共同未来不能多样化而没有协调,也不能统一而没有多样性。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印度圣雄甘地的这句名言,至今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指出,“具体而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中华文化儒、道、佛三家的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强调弘扬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为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根本环节,丝毫没有贬低、否定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之意。”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认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复兴的重要原因。金冲及认为,对封建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它包含着一些值得汲取的有益成分,在其上升时期尤其是如此。但是需要细心辨别文化遗产中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不能像俗话所说:在倒掉澡盆里的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
中山大学教授李宗桂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要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指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这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认为,以建筑为例,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据悉,中国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华中科技大学日前将《道德经》引入大学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不少大学生以《道德经》的思想指导生活、解决难题,甚至将《道德经》视为“一贴慰藉心灵的良药”。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课程如何安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西北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自1994年到2004年已经开设了10年,被教育部评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刚开始学校主要按照专题方式授课,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概要性的介绍只能使学生留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印象,还不能使他们形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感受。因此,从1996年开始,学校就尝试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同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介绍,相继开设了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重要侧面,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介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加以解决。许多学校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谈道,当前面临的一些困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仍需要认真探索;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尽快转化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仍然有待探索;课程利用科学技术的水平尚需提高,有特色的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等多媒体教材还没有完全形成。许多教师表示,今后应当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进一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教育。”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青年教育的张岂之教授指出:“我们要继续研究西方的文明,同时,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