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13日,由北京师大与北京市宣武区教委共同主办、北京师大附属中学和北京小学共同承办,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这次重要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领导与专家学者500余人参加了会议,各个实验学校带来了30多节实验课展示观摩。
该研讨会抓住“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这些重大命题,对于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辨提升、理性思考。从研究发展性教学策略到教与学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一次重要的转型,必将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次研讨会通过讨论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1)调查研究方面: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2)理论研讨:进行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历史反思;对支撑课堂教学科学发展的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认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一堂好课的内在要素及结构;构建了一堂好课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3)专题性实践研究:构建了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方式所体现的学科差异和年级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体现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经过十三年的发展与积淀,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入了全面地总结、反思、深化和提升阶段。其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观念,现在又回到原点,深入课堂,进行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最终将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
|